2019年5月23日 点击人次: 527
“我是谁”以及“我将成为谁”是每个人伴随着自我人格的发展与成熟都会思考的一个人生议题。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译。生涯GPS,顾名思义,个人生涯的定位系统,即是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朝向目标发展。
“生涯规划”是一项很大的课题,限于篇幅,定义“指南”,旨在对生涯规划的核心理念、核心内容以及步骤进行指向性的介绍,希望能引起读者共鸣,为自己的生涯规划付诸行动。
一、什么是生涯
相信提及“生涯”,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职业生涯”,即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规划,但其实“生涯”不仅仅只有“职业生涯”,生涯贯穿人的人生,在个人发展历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有着它特有的生涯。
对于“生涯”的定义,我推荐各位阅读Donald E. Super的“生涯彩虹图”(下图所示)。除了“职业”,我们出生后会成为“子女”,然后是“学生”,再到“社会职业人士”、“父母”等,我们所扮演的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着他们鲜明的特征与身份期望,因此,除了“职业生涯”可以规划之外,
每一种存在于我们身上的社会角色都可以通过规划而令我们做得更好。所以,希望读者能够清晰,“生涯规划”≠“职业规划”,生涯规划贯穿我们整个人生历程。
二、生涯规划何时开始以及如何开始
有关“生涯规划”,我们第二个会思考的问题是何时才需要规划我们的人生?学生时代,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出来工作才需要规划?这是现代大部分家长甚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因此,我致力于在学生时代推崇“生涯规划”教育,希望能够改变身边的人,唤醒孩子、家长甚至社会对于“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2016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空心病”是指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当我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学生时代真的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够了吗?我当时的答案是坚定的,不!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学习机器,一个他人眼中的“学霸”。
那么“生涯规划”什么时候开始会比较好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自己的人生都没想明白,怎么引导孩子学习生涯规划呢?”“人生真的可以规划吗?怎么规划呢?”
以上所有的疑问都源自“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的匮乏,无论是以前的唯成绩论“填鸭式”教育,还是现在所谈的“素质教育”,本质都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高考是孩子最好的出路”成为了家长口口相传的教育箴言。
回到“生涯规划何时开始”这个问题,从人出生那一刻生涯就已经开始,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第一次憧憬的时候,生涯规划就可以开始,因此我的观点是生涯规划可以随时开始。
Super的“生涯发展阶段论”将人的生涯分成了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以及衰退阶段”。
阶段论的提出让我们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指引,将整个人生的蓝图进行了描绘,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我们的生涯任务及挑战是什么,从而更好地去规划我们的人生。
第三个思考是“如何开始生涯规划”。我尝试用一个图来进行阐述。
(一)“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开启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亦贯穿整个生涯历程。因为“自我”会随着人生的经历与思考不断发生改变,清楚认知自己的人会更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自我”包括:性格、价值观、能力、兴趣以及社会评价等。因此,当我们尝试去认识自我的时候,可以从自身的性格、价值观、能力、兴趣以及他人评价等方面进行“自我”的建构,当然,我们亦可以通过这些要素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的建构。
限于篇幅,“自我探索”的具体操作部分有机会再分享,读者亦可以自我探索实践路径,要点在于“清晰自身的价值追求”,“全面客观评价自我”以及“培养正面的自我认同感”。
(二)“树立目标”。
谈到“目标”,很多人都会觉得很任务式,像个机器,活得太累。想象一下,我们面前有一堆积木,但没有人告诉我们堆砌的模型,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想堆砌成什么样子,1个小时...无数个小时过去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堆散乱的积木。
我想表达的是,“目标”不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为了满足他人要求而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目标”是我们结合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兴趣能力”以及“梦想”等各类因素,是我们朝向自己的未来所订立的挑战。
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何区别,目标就是通往梦想的一步步阶石。如何寻找自己的目标,可以从个人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追求等方面出发。
每一段人生历程都可以有不同的目标,目标可以短到下一秒就可以完成,也可以贯穿到整个人生,每一个小小的目标即将串成人生的一个大目标。
(三)制定计划。
善于为自己订立目标的人,总能与时间赛跑,用同样的时间把别人甩在身后,但光有目标不行,还得有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仅只有我们自己,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把身边所有与目标相关的信息以及资源都纳入到计划当中,让身边所有的力量都支持我们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清晰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断的去扩大我们的资源网络,从而让我们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刻得到支持。因此,从国家政策到邻居阿姨,我们都可以善于发现以及掌握有效的信息与关系,将有助于达到目标的资源纳入行动计划当中。
(四)行动与检视。
再好的目标以及再好的计划,没有实际的行动都是虚的。但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半途而废的人或者毫无执行动力的人。
例如,有人会说,我想发财,我想有很多很多钱,但从未思考过如何挣钱或者到底要挣多少钱以及钱可以满足自己的何种需求。
因此,我们在追求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检视,在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内容,聆听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重新和自己的价值追求对话,寻找坚持的动力或者改变行动的策略。
(五)总结与提升。
“复盘”是我很喜欢用的一个词,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我们下完一盘棋后,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每一步的走法,关键的一步在哪里。人生如此,目标亦如此。
“失败绝非偶然,成功绝对偶然”,只要我们拥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我们的人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因此我们有尝试的勇气,直到清晰自己人生的追求。
三、人的一生可以规划吗?
“人生可以规划吗?”这种质疑的声音来自于遭受重大挫折的人或者无助感很强的人。如一个对未来目标很清晰,本来人生起步很优越的人,突然遭受重大挫折,如从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一个残障人士;
从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变成了负债累累的家庭,就会觉得意外会将自己规划好的人生毁掉,只能遵循命运的安排;还有一些长期无助感很强的人,如智障儿童、吸毒人士等,他们可以有规划人生的能力吗?每天能吃饱活着,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对于“人生是否可以规划”,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它与我们的成长经历与接受的教育有关,相比“生涯规划”,我们更需要具有应对“生涯挑战”的能力,何为“生涯挑战”,就是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挫折,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依然能够正面地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始终清晰“自我”以及努力朝向自己期待的角色发展。
四、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最后,谈谈“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感谢命运让我与社会工作相遇,在我面对人生每一个路口所做出的的选择,搭建了我走向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生涯以及社会工作职业生涯的道路。
一个个看似无关的选择串起来就会成就今天的我们,成就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因此,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首先是要不断地探索自己,认知自我,清晰自己内心的需要以及想法;其次是热爱生活,热爱我们拥有的一切,相信我们想要的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后,是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的人生别人无法负责。
因此,我们不需要为了迎合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着,我们首先学会爱自己,然后去爱别人,最后获得别人的爱。